非洲加纳--中国矿企聚力投资的又一热土
十年栉风沐雨,十年春华秋实。“一带一路”的伟大倡议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,犹如一座连接各国的“桥梁”,让合作的道路愈发宽广,引领着中国矿业走向远方。非洲,这片资源丰富的大陆,成为了中国矿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。在“一带一路”的指引下,中国矿业将与非洲携手共进,开启资源开发与合作的新篇章。
数据显示,非洲矿产资源总价值约占全球的23%,但产值仅占全球的9%左右,矿产资源进一步深挖仍有巨大潜力。非洲的矿产种类齐全,部分矿种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,其中铂族金属约占全球储量的91%,铀矿占72%,金刚石(钻石)占47%,金矿占18%。上述数据显示,非洲矿业拥有巨大发展潜力。
近年来,非洲国家政治日趋稳定,经济稳步发展,社会治安也有较大改善,为地区国家吸引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。与此同时,受矿产品价格回升影响,一些产矿国经济恢复向好,为进一步扩大矿业投资打下基础,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将显著改善矿业供应链并降低投资成本。地区主要产矿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投资营商环境。不少国家通过修改矿业法,逐步调整矿产资源政策,在土地出租、矿业权转让许可、税收等方面采取更为宽松优惠政策,吸引外资进入本国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,成效明显。
以加纳为例,这个位于非洲西部的国家,正以其丰富的金矿资源和良好的投资政策,吸引着众多中国矿企的目光。加纳的金矿资源极为丰富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其黄金储量约为6万吨,位居非洲第二位。该国的金矿多为岩金,开采相对容易,且产值高、效率快。尽管大型金矿早被英美等公司瓜分,但在滩涂等地还有数量众多的砂金。与已探明的中国金矿资源量1790吨(世界第5)相比,加纳的黄金储量相当可观。按照现有的淘金方式,加纳的黄金可开采700年之久,为矿企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开采前景。
得天独厚的矿业条件,如果能再从政策、资金、安全等方面进行加持,那么加纳将成为中国矿企投资入驻的理想国家。因此,加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企业的优惠政策。首先,加纳的矿业政策明确规定所有矿产归国家所有,但鼓励矿产开发,加纳人和外国人在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活动中一视同仁(小规模矿山和开采建材原料只对本国人开放)。这为中国矿企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。
在资金方面,政府对新矿山拥有10%的股份,并有权以公平价格购买另外20%股份。同时,加纳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鼓励矿业投资,例如有利的分期付款要求、对出口利润的外部滞留补贴等,这有助于减轻矿企的资金压力。
在成本方面,加纳政府免除矿山开发加工设备的进口税,降低了企业的设备采购成本。此外,加纳的资源税税率相对合理,交纳所获总收入的3%至12%作为资源税,交纳35%的所得税,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在安全方面,加纳政府允许国有公司中有私营公司(包括地方的或外国的)参与,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安全保障。加纳政府还通过技术帮助支持小矿山,建立合理的收购价格,确保企业的利益。
加纳的矿业投资政策和法规相对健全。为鼓励外国投资,规范矿产勘探开发行为,加纳政府于1986年颁布了新的“矿产和采矿法”,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、法规。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,任何人都可获得政府批准的矿业权。在加纳进行矿产普查、勘探和开发,实行发放许可证制度。主要有三种类型的许可证:勘查许可证,持有者可通过特定方法寻找矿产;勘探许可证,用于寻找矿产并确定其规模和经济意义;采矿许可证(采矿契约),持有者可对查明的矿产进行开采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加纳开展矿业项目。例如,中国十五冶承建了山东黄金集团在加纳上东部地区的首个项目,包括钢结构、设备、管道、电气的安装施工等。2023年CM集团也在针对矿产资源、开采条件、投资环境、社会治安、文化、社区等多方考察之后落地加纳,并同加纳政府签订长期友好合作协议,后期也将帮助更多中国矿企落地非洲国家,开拓国际矿业市场,实现共赢、共享。
|CM集团董事长王前(左)、加纳国土资源部部长(右)
结语
丰富的金矿资源、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相对健全的法规,诸多优势的共同发力,吸引着世界各国努力进军加纳市场。而中国进驻加纳较晚,在当前仍可观的资源面前,依旧可以大显身手。但。如果再过五年,市场环境也许就是另一翻天地。所以,当下是中国矿企投资加纳的最佳时机。但,在进行投资时,中国矿企仍需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、社会和政治环境,与当地政府和社区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,以确保投资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。同时,企业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,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